25歲的王林河是同屆畢業生中的翹楚。
工作三年多,他如愿地買了自己的車。去年,他獲得了單位的生產功勛獎,在這個全廠最高級別的榮譽中,其他的獲獎者皆是工作年限超過十年的老骨干,王林河則是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。薪資豐厚、待遇優渥、領導賞識……現在,他扎根制造業的信心十足。

事實上,三年前的王林河和大多數學生一樣,工作和前途還是未知。他會擔憂,在講究步調一致的社會里,自己作為專科生,和本科生相比已經輸在了起跑線。
靠學歷“廝殺”內卷,沒有優勢。躺平擺爛,現實情況不允許。
但如今來看,宇宙的盡頭不只有內卷和躺平。
【雛鷹試翼】告別原專業,重新出發
時間撥回到2018年。
就讀于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的王林河正值大二擇業的關鍵期。這是關系到王林河今后職業方向的重要階段,既是關鍵期也是迷茫期。
王林河專業主修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,對于自己當時一頭熱選擇的專業,他談不上喜歡,也談不上不喜歡,但總是內心有著一絲不安,因為自己總是找不到學習的興趣與人生的方向。
他吐露出了當時大多數學生的心聲:“當時上學選專業什么也不懂,高中沒有職業方向指導相關課程,有的學生選專業完全依賴父母眼界,你不知道你選擇的專業以后的就業率如何,更是難以選到自己喜歡和心儀的專業方向。”
王林河不想草率地決定以后幾十年的就業生涯,而他在學校聽了一場“A+雛鷹計劃”宣講會之后便豁然開朗了。
“A+雛鷹計劃”是由蘋果公司發起、聯合其5家供應鏈企業及全國14所知名職業院校共同參與搭建的大型職業教育平臺,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就是其中一家合作院校。
該平臺面向電子設備制造業的電子產品裝配調試、生產現場管理等崗位群,培養具有獨立解決生產現場技術和管理問題能力、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能力、從事基層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管理人才。
因為課程新穎、職業規劃清晰,王林河對于這個項目逐漸心動。在咨詢輔導員的意見,并綜合考慮到就業問題之后,他選擇報名了現代學徒制“A+雛鷹計劃”項目,并順利通過筆試面試考核,成為該項目的學徒。
王林河很慶幸自己能夠和“A+雛鷹計劃”相遇。“進入這個項目,也就意味著和自己的原專業‘告別’,重新進到一個自己感興趣或者適合自己的專業領域進行學習。”但也就是在那時,王林河才真正地覺得自己成為了一只雛鷹,校園外,更廣闊的藍天正向他敞開懷抱。
參與學徒制項目不僅讓王林河直接學到了基層管理的知識,更讓他充分發展了自己的學習能力。畢業之后,王林河正式進入富士康鄭州科技園進行實操練習,在教練的幫助下,他很快融入了工作環境。
隨著蘋果生產線的調整,2021年富士康鄭州科技園工廠新建了一個樓層,用于自動化生產,王林河被再次調為負責整個智能生產樓層的組長。他的工作性質發生了轉變,由原來的管人變成了管設備、生產數據,這對管理而言,是非常大的一個挑戰。但由于自身學習能力強、干勁足,再加上園區給予的支持和幫助,經過大半年的努力,由他負責的智能生產樓層在生產數據、KPI、產能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。
“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。”這是王林河的座右銘。他說,學習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,是他加入學徒制項目最重要的、也是最長久的收獲,這些收獲不僅幫助自己順利地從學校過渡到社會,更重要的是自己找到了愿意傾注一生的職業。
【蒼鷹乘風】分類培養精準施教,為學生就業“開路”
王林河并不是個例。
王翠英和王林河是校友。她最初選擇的專業是烹飪工藝與營養,后經學校組織的學生專業與職業性向測評,才意識到所學專業并不適合自己。“而會計專業在我‘適合度最高的10種專業’中排第一位。經慎重考慮,在老師的建議和自己的意向下,我轉到了會計專業學習。”
專注自己的興趣和所長,王翠英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了初級會計資格考試。如今,她在會計崗位上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。
2022年,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076萬人,創下歷史新高,可應屆生們面臨的就業環境并不好。考公、考研扎堆,競爭激烈,互聯網大廠集體裁員……與之相對應的是,有不少畢業生存在著自我定位不清、就業認知模糊、職業規劃缺位等實際問題。在此背景之下,學生的專業與職業性向測評顯得尤為重要。

圖注:“A+雛鷹計劃”五期富士康班組班儀式
近年來,全國各地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就業規劃與指導工作,很多高校構建和完善了“推而即行、行之有效”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,為更多畢業生高質量多層次就業保駕護航,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。
以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,該校根據學生興趣愛好、能力特長、就業取向等不同特點,大膽探索實踐,創造性地構建了基于大數據的“分類培養,精準施教”人才培養模式,收到喜人成效。
所謂分類培養,就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不同需求,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學生個人特質、職業性向、能力優勢等進行分析“畫像”,指導學生選擇適合個性發展的職業類型。
精準施教,就是根據職業崗位能力和學生職業適應性等方面需求,通過創建“專業+營銷”“專業+管理”“專業+創新”“專業+創業”等人才培養平臺,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。
王林河是該校“專業+管理”人才培養模式的直接受益者。他所參加的現代學徒制“A+雛鷹計劃”項目就是“分類培養,精準施教”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一環。
而在王林河之外,有更多學生在自己的職業賽道上“出新出彩”:河南職業技術學院14級學生李傳鋒在“專業+營銷”人才培養模式的幫助下,三年登頂公司銷冠,在鄭州順利安了家;19級學生任志遠通過“專業+創新”人才培養平臺提高了自我認知、學習能力,在第七屆中國國際“互聯網+”創新創業大賽中摘得國賽金獎;17級學生張文博在“專業+創業”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支持下,從一個淘寶小賣家逐步成長成了電商供應鏈的一匹黑馬......
據了解,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會對全校學生進行科學分類,分兩次進行。
第一次為新生入校時,學生依據對個人測評結果出具的“大學專業與職業性向評估報告”,自主提出申請選擇適配的專業。
第二次為第一學期結束后,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專業課程學習與實踐,對職位類別、職位和能力有重新認識,根據對個人測評結果出具的“學生就業意向與學習導航報告”,結合個人職業興趣、愛好潛質等,再次提出申請重新選擇適配的專業類別和職業發展方向。
2020年,趙天旭被河南職業技術學院電梯工程技術專業錄取。被熱門專業錄取的興奮并未持續多久,他便陷入了找不到學習興趣的巨大苦惱中。后來,趙天旭通過學校的大數據人職匹配平臺上輸出的人職匹配分析報告,才意識到所學專業不適合自己,而市場營銷專業在他“適合度最高的10種專業”中排第一位。
經過慎重考慮,趙天旭轉到市場營銷專業學習,此后,他加入市場營銷沙盤協會,積極參與各項營銷實踐活動,帶領團隊完成了許多市場調研。畢業實習時,他進入了河南鼎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,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采購部部長。
而趙天旭借助的“學生專業與職業匹配測評”就是河南職業技術學院開發的人職匹配大數據平臺模塊之一,通過這個測評,每個學生會得到一份《大學專業與職業性向評估報告》和《學生就業意向和學習導航報告》,對學生的職業風格和匹配職業做了初步的分析和建議,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和擅長的專業領域。
經過4年來的探索實踐、完善提高,“分類培養,精準施教”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使得4萬余名學生受益,他們的就業率達98%以上、滿意度為93%。
而這些數字,似乎都在向學生傳遞同一個聲音:你們的人生還有更多選擇。(作者 陳欣欣)